红军改编八路军,蒋介石暗藏小心思,军衔背后不可告人的阴谋
1937年8月,南京一张薄薄的委任状递到延安,朱德接过来一看:中将加上将衔。老蒋在日记里写得直白——“示以羁縻”,四个字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:给名不给实,给帽不给兵,最好你们红军自己先松了绑绳。
1937年8月,南京一张薄薄的委任状递到延安,朱德接过来一看:中将加上将衔。老蒋在日记里写得直白——“示以羁縻”,四个字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:给名不给实,给帽不给兵,最好你们红军自己先松了绑绳。
1938 年腊月,山东沂蒙山区的雪下得比往年厚。一支挂着“八路军山东纵队”臂章的小队,踩着冰碴子摸进费县梁邱镇,把 200 多号日伪军包了饺子。枪声停后,老百姓推门一看,满街都是缴获的“三八大盖”,可队伍连招呼都没打就消失在雪幕里。 那天起,山东人把这支部队叫
1937 年 9 月,华北大地被战火笼罩。日军攻陷北平、天津后,兵分两路南下,其中一路精锐第 5 师团,在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下,沿平绥铁路直扑山西,目标直指太原。此时的山西,已是华北抗战的最后屏障,一旦失守,日军就能长驱直入,威胁整个华北腹地。1937 年
太行如铸,横亘晋冀间撑起华夏脊梁;漳水如沸,奔涌两岸间激荡燕赵赤诚。在这片浸染英雄热血的土地上,武乡八路军纪念馆静静矗立,飞檐翘角承载烽火记忆,青砖黛瓦沉淀不朽力量。这里不仅是记录抗战岁月的红色殿堂,更受到了国家历任领导人的牵挂与重视,多位领导人曾专程前来参观
1945年8月15日夜,延河畔的军营灯火通明。年轻的通讯员推门而入,把日本投降的电报高高举起,说了句:“好消息,打完了!”屋里的人却只是抿了口茶,他就是萧克。当时他才38岁,手里的作战地图还摊在桌上。胜利属于全军,更属于牺牲者,这句话他没有说出口,却在心里反复
9月3日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。观众席上,来自宝岛台湾的苑举正教授带着父母旧照,在庄严的礼乐声中热泪盈眶。
抗战剧中频繁出现的“大佐”又要回来了,这一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背后,折射出的是日本日益猖獗的历史修正主义倾向,以及妄图军事正常化的野心。
“段师傅,您这手剃头功夫,是从哪儿学来的?” 1955年秋天,重庆石板坡的“海洲理发店”里,老顾客老张照例把脑袋往白围布里一钻,随口一问。段海洲没抬头,剃刀在指间打了个旋,刀背贴着头皮轻轻一刮,碎发像雪片一样落进围布里。他这才慢悠悠地答:“以前带三千号人,天天
9月3日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。观众席上,来自宝岛台湾的苑举正教授带着父母旧照,在庄严的礼乐声中热泪盈眶。
抗战剧中频繁出现的“大佐”又要回来了,这一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背后,折射出的是日本日益猖獗的历史修正主义倾向,以及妄图军事正常化的野心。
“游而不击”?1938年3月31日,徐向前在响堂铺一句话把这句酸话踹进沟里——那天他先放了鬼子车队前半截过去,等180辆卡车全钻进山沟,才一声令下“拦头、截中、断尾”,十分钟内把日军第14师团山田辎重队剁成三截。八路军没坦克,就凭手榴弹和步枪,干翻400多鬼子
我这一辈子,就没见过比 1943 年河南那场饥荒更狠的事儿!地里的麦子早被蝗虫啃得只剩光杆儿,井里的水干得能看见底,村头那棵老槐树的皮都被剥得干干净净,连最嫩的枝桠都没剩下。那会儿我才十六,背着半袋磨成粉的树皮跟在爹身后,耳朵里全是村里人的哭喊声,有的人家饿急
开局只有34台电台,土得掉渣的八路军,怎么到了抗战后期,电台反而“多到泛滥”,甚至多到要被中央“强制裁裁”?
1937年秋,中央红军历经万里长征抵达延安。这座陕北小城从此成为全国抗战的指挥中枢。日军为摧毁这个“红色心脏”,先后发动数十次进攻,却始终未能踏入延安城半步。毛主席用最朴素的智慧,在黄土高原上筑起一道比钢铁防线更坚固的屏障。
激昂奔放的《游击队之歌》,在神州大地已传唱了半个多世纪。每当人们挺起胸膛放声高唱这首著名歌曲时,就会联想起当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、新四军在高山密林中跟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动人情景。《游击队之歌》是由中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。贺绿汀把创作原稿一直珍藏在身边。1
可这安稳日子,在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就彻底没了。鬼子的铁蹄踏进华北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很快就打到了雄县。
当年老蒋拿着小算盘,硬给八路军卡了个4.5万的死编制,结果抗战打完一看——好家伙!八路军直接膨胀到百万大军!气得他在日记本上狂写问号:"这账怎么对不上?!"其实啊,八路军的"兵力魔法"根本不在花名册上,而在老百姓的炕头上、灶台边,甚至藏在了日军的眼皮底下……
这位老人叫张恒才,是正在CCTV-9播出的纪录片《抗战回忆录》中的讲述者之一。时年14岁的他,作为八路军新兵,参加了1940年开始的百团大战。
一段尘封81年的珍贵影像,终于在今天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,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得以重现。这段由一位外国友人在1944年用摄影机拍摄的影像资料,记录了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奋战,特别是他们成功活捉日军的壮烈场面。这些影像经过81年的沉寂,首次在央视《时光军史馆》
战场上最叫人眼馋的东西,不是金条大洋,而是敌人身上那支油光锃亮的步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