荧屏上的沂蒙精神:《我们的河山》与《生万物》的时代回响
近日,两部反映沂蒙山老区的电视剧《我们的河山》与《生万物》在央视1台、8台同时上映,一时间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。它们宛如一扇窗,让我们得以透过荧屏,走进沂蒙那片充满传奇与热血的土地,深切感受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。
近日,两部反映沂蒙山老区的电视剧《我们的河山》与《生万物》在央视1台、8台同时上映,一时间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。它们宛如一扇窗,让我们得以透过荧屏,走进沂蒙那片充满传奇与热血的土地,深切感受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。
一段历史永志不忘。回望那血火交织的14年,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沉重数字背后,是破碎山河与离散家园的无声控诉。从沈阳城头的炮火到卢沟桥畔的枪声,日寇步步紧逼,抗日烽火自白山黑水间燃遍神州大地。地不分南北,人不分老幼,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,奋起抗争
1937年的暑天并没让人觉得松快,反倒像捏着嗓门的闷棍,捶在每个人脊背上,卢沟桥的枪响砸破夜色之后,一切都乱了方寸。华北大地火光映天,铁蹄翻滚,动静大得没有人再能假装什么没发生过。第二十九军一夜未合眼,酝酿在暗处的愤懑比天还闷。谁都明白这是一场躲不了的仗!
要知道,几年前,别说一个对一个,就是三个八路军战士对付一个鬼子,都得付出不小代价。
在长沙市蔡锷中路高楼林立、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里,隐藏着一栋灰墙蓝瓦、砖木结构南方祠堂格局的二进三开间的院子显得格外庄重典雅,这里就是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。走进红色小楼,看到展厅内一张张照片,一幅幅雕塑场景,把人的思绪拉回到88年前抗战
但这里与红色的缘分,更在于它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。当年,刘伯承、邓小平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抵达这里,以此地为指挥中枢,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、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,缔造了“刘邓大军”。
1940年秋,重庆曾家岩官邸。蒋介石捏着战报的手指泛白,纸面簌簌作响。战报上"105个团"的数字像根钢针扎进他的太阳穴——三年前他亲手划定的12个丙种团编制,此刻已膨胀成遮天蔽日的巨网。
1955年,全军第一次大规模授衔的那天,十位元帅的名字一个接一个被宣布出来,礼堂内掌声如潮。人们发现,这十人中有好几位曾是八路军的师长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。不过,细细一数,当年八路军的六位师长里,除了五位戴上了元帅军衔,还有一位却没有。他的
1939年1月,贺龙率八路军第120师进驻冀中,将指挥部选定在现沧州市肃宁县万里村(原东湾里村)。在这里的46天,八路军第120师连战连捷,优良的作风和过硬的杀敌本领深深烙印在乡亲们的脑海中,军民一家亲的暖心故事也代代相传——
全民族抗战时期,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内对外宣传,越来越多的英美记者通过各种途径,来到延安和其他抗日革命根据地开展实地考察和新闻采访。这一群体冲破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,以“他者”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、革命目标、精神面貌、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报道,
发起反攻,收复失地迎接抗日战争胜利进入1945年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接近最后胜利,山东的日伪军在抗日根据地军民连续攻势的打击下,已日暮途穷,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已升出了地平线。但是,敌人是不甘心其失败的,正如毛主席讲的那样:“凡是反动的东西,你不打,它就不倒。”
1940年初,新编第11旅在混乱的环境中临时拼凑起来,拉锯着战争没什么预兆,突然就多了这么个番号。地方武装被拆分重组,有些人还没换下旧制服,就已经在新部队里站队了。这旅只是八路军第129师棋盘上的一枚卒子,成也匆匆,散得也快。它的起伏看起来,没什么大动静,可背
点进来的人,大多绕不开一个话题:为什么有人总拿“抗战剧”开涮?没错儿,抗战剧曾经是不折不扣的流量担当——英雄、家国、牺牲、情感撞击都写满屏幕。没多远儿的记忆中,无数人在屏幕前热血沸腾,那时候还觉得历史挺近。可最近,不晓得是谁带头,各种抗战剧开始离谱加倍,主角开
1944年夏天,上海还是那副疏离紧张模样。白天骄阳直晒街道,暗巷里却压着一层厚厚阴影。那时八路军干部陈克已被日伪军抓捕,据说身份暴露得有点突然,过程甚至带点荒诞。不是什么炸弹、密函都不是,是包裂了,报纸一地。他该是没想到会这样?反正被两个日本士兵绑了去,过程中
说起抗日战争那段历史,总让人心里堵得慌,尤其是日军那些细菌战的勾当。竹内丰这个日本军医,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。他在1943年干的事儿,到现在还让人觉得脊背发凉。别以为这是什么杜撰的故事,这事儿有真实的自供状和历史档案做底子,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罪证一大堆。
电视播着抗战片,每到广告时段,赵文禄便倚靠沙发,闭目养神。但一听到电视机里的枪炮声,老人又挺起腰杆,全神贯注,时不时发出感慨:“要是有飞机大炮,早把日本鬼子打跑了!”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赵文禄家中,记者见到了他。
1937年12月,在山西省洪洞县的八路军总部门口,发生了一件看似平凡却极具历史意义的事。美国战地记者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举起相机,定格了一张珍贵的合影。照片中,后排左一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,左二是总司令朱德,右一是副总司令彭德怀;前排左一是朱德夫人康克清,前
1939年春天,还带着寒意的北方风,从山东陵县吹进龙书金的军营。当天晚上,部队在狭窄的村庄里短暂歇息。士兵们三五成群靠在土墙边上抽烟,大锅熬着杂粮稀饭。谁都没想到,这就是命运转折的夜色。警戒哨突然传来喊声,偷袭的日军像幽灵般从四面逼近,来得快,枪火连点,天地间
敌众我寡,万分危急时刻,时任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苏精诚首先发现敌情,身穿大衣的他,甘愿暴露自己,一边指挥电台人员撤退,一边站在山上大声疾呼,开枪吸引日军火力,掩护旅长陈赓等战友转移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身中数弹的苏精诚,翻身滚下200多米深的山
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、著名医生,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、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。为了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,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,后因伤口感染而病逝于河北省唐县。他去世后不久,毛泽东写了《纪念白求恩》一文,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”的精神。回顾历史,白求恩